2022
10/17
10:35
來源
無錫新傳媒
分享
1964年的10月16日,羅布泊上空一聲“東方巨響”,宣告了我國自行研制的第一顆原子彈的爆炸成功,標志著我國國防科技取得了重大突破。此時,距離新中國成立僅僅15年。這一突破在“當驚世界殊”的震撼中,極大地提升了中國的國際影響力和國際地位。
這是弘揚“自力更生”的精神“回響”。新中國成立后,很長一段時間都處在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陣營政治孤立、軍事包圍、經濟封鎖之中,險惡的國際環境決定了中國只有“自力更生”這條“突出重圍”之路。面對嚴密封鎖,富有遠見卓識的老一輩黨和國家領導人高瞻遠矚,在條件并不完全具備的情況下果斷地作出了獨立自主研制“兩彈一星”的戰略決策,以鄧稼先、于敏等為代表的廣大科技工作者自力更生、艱苦奮斗,第一顆原子彈成功爆炸,“驚雷”終于向世人宣告:中國任人欺凌的時代結束了!于是,之后聯合國合法席位的恢復、中美關系的緩和、中日邦交的正?;妥兊庙樒渥匀?。一個國家的國際地位,靠喊是喊不出來的。今天,面對著美西方國家一再揮舞的關鍵核心技術的“制裁大棒”,弘揚“熱愛祖國、無私奉獻,自力更生、艱苦奮斗,大力協同、勇于登攀”為內涵的“兩彈一星”精神,堅定“自力更生、艱苦奮斗”的決心,才能更好實現關鍵技術的自立自強。
這是堅持“自主創新”的自信“回音”。歷史和實踐一再證明,關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、買不來、討不來的。只有把關鍵核心技術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,才能在激烈的國際競爭,在單邊主義、保護主義日漸抬頭的國際形勢下,做到“風景這邊獨好”。面對美西方國家的一份份“卡脖子”清單、一而再的科技霸凌,弘揚“兩彈一星”精神,立足自主創新,勇于突破關鍵核心技術的限制,才能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夯實科技基礎。中國的載人航天、北斗導航等,無一不是在“山重水復”之中迎來了“柳暗花明”。過去的封鎖沒能壓垮中國人,當下的霸凌也一定不會得逞。有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指引,有自力更生、艱苦奮斗的精神底色,有廣大科學家和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努力,有新型舉國體制的保障,曾經創造“兩彈一星”奇跡的中國人民,一定能把創新主動權、發展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。
突破關鍵核心技術,關鍵在于有效發揮人的積極性,要發揚光大“兩彈一星”精神,形成良好精神面貌。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,不可能一帆風順,也不可能“畢其功于一役”,需要廣大科技工作者傳接好“接力棒”,一代代接續奮斗。如果沒有“熱愛祖國、無私奉獻”的“本色”,就不可能有“兩彈元勛”們扎根大漠,“深藏功與名”,克服種種艱難險阻,只為這“霹靂一聲”。自古華山一條路,今天,面對美西方的科技霸凌,我們只要咬定青山不放松,匯聚民族復興的偉力,就一定能迎來“山花爛漫時”。
在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、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,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程上,我們更需要以“兩彈一星”精神,燭照新時代的“趕考路”。(王臻廉)
Copyright(C) 1998-2022 wxrb.com All Rights Reserved無錫日報報業集團無錫新傳媒網 版權所有未經授權禁止復制或鏡像
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:32120170007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:110330069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:(蘇)字第00306號
蘇新網備2006009 蘇ICP備05004020號